玄筝筝筝

在此之前 一切都是过程

大玄的工作日志00 课程│邱立伟导演:谈动画基础分镜

又开始了分镜之旅_(:зゝ∠)_

又开始了翻教程找资料不停画画画草图的阶段

爽的飞起来

============记录一下今天要看的文字资料=========

课程│邱立伟导演:谈动画基础分镜 (上)

邱立伟导演,现职为studio2导演与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助理教授,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士以及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动画硕士。studio2alks未来会将邱导在动画上的经验、心得、观察或是谈论,透过studio2talks的平台与更多动画人们做分享。

我们谈动画的基础分镜。

今天要请你描述一个人,不要描述别人,描述自己好了,请你自我介绍你会怎么讲?讲一下你的故事吧,跟我们聊一下你自己。

你会从什么时候开始讲,你打算从妳的那个部分开始讲?

在社会化的场合,比如大学校园,很多人可能会很自然地说我以前从哪里毕业、我现在在哪边工作,这是社会化的。


那谈分镜,它既然是一个「影视语言」,它是一个语言Language,所以它跟文学是脱离不了关系的。我们随便拿身边有的一本书或是文章来举例:

「反核运动已1980年代至今,以历时30多年之久,废除核电已经是社会共识,录色能源也是国际趋势。2016年政党轮替,国会重组;曾表达反核立场的新政府应落实承诺,实践非核家园,迈向非核未来。」

这篇文章在读的时候,有没有发现它是有「结构」、有「节奏」的。有吧,可能有。并且它有些东西是对仗的「废除核电已经是社会共识,录色能源也是国际趋势」这是第一个对仗。第二个对仗是「实践非核家园,迈向非核未来。」

那我们的分镜其实是一样的,你要怎么去组合你这个句子;读这篇文章的人或许大部份背景都是从视觉学习出生的,大学念美术、念设计…等等,其实导演或着是导演本身,与其说是一个「directing for something」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学家,把文学用视觉来表现。

和大家举个例子:

「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小镇里,在街道上有一个面包店,面包店里面有一只很肥胖的老猫,他每天下午就会待在窗旁晒太阳,老猫的主人是一个面包师傅,他每天三点半的时候准时出门」

 

这样随便顺下来的一句话,有没有发现我的说法是从外面描述进来的。

「从前有一个遥远的小镇」是最外的一层,

「里面的街道上面」进去一点,

「街道上面有一家面包店」再进去一点,

「面包店里面有一只很肥胖的老猫,他每天下午就会待在窗旁晒太阳」

这是一种逻辑,带观众进去。 

如果说把我刚刚说的话变成画面,那画面它可能会怎么样,大家可以猜想对不对?这是一种从外进去的方式,当然也可以从里面出来,这是一种选择。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可以进进出出,那是看你决定怎么样去描述,怎么样去叙事。

「有一只老猫,他最爱在窗边晒太阳,他的主人是一个面包店的老师傅,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,这家面包店位于一个主街上面,这条街是在一个小镇上」

那对仗的东西要怎么去叙事?假设突然之间大家都惊呆了,这样变成是一个盾点,是一个盾点的时候要怎么样用视觉的东西去表现?

「○○非常惊讶!●●也很惊讶!○○○○也很惊讶」 


分镜就跟作文一样

「分镜就跟作文一样」你想怎么讲,它就应该会出现在你的分镜里面。并且它也有很多的规则,很多古典好莱坞(Classic Hollywood Films)都会提到。大家知道,分镜是一种文法。当然动画里面,我们现在谈的是古典好莱坞,就是从传统活动影像开始,大家谈论怎么建构分镜这样的东西,怎么去描述,他是个理论。

既然分镜是一种作文,是一种文法,现在来说大家的影像阅读能力,为什么以前会有分镜这种东西出现?因为让大家理解,然后它又要好看,它强调某些东西。分镜当然叙事是第一个,但它也强调某些东西。假如今天架一台摄影机Camara看着所有人,当然整个故事大家都会知道,因为叙事时间跟物理时间一样,谁走进来、谁打哈欠都知道….等等,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,但是他就缺乏了「戏剧性」。

所以说但是从一百多年前电影开始发展之后,有些人对于这些影像的东西他不是太能理解,这些shot,这些一个cut一个cut,有些人可能没办法去把它串连起来,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古典好莱坞的分镜理论。但是100多年过了,现在观众对于阅读活动影像是非常熟悉的,即便你怎么处理,观众可能都看得懂,他可能会有点困惑但他会看得懂。所以看得懂不懂,可能不是分镜最重要的功课,就像我说的如果你要让大家都看得懂就架一台摄影机,全景拍摄,大家一定都看得懂。

所以分镜最重要的功课是它的「文学性」「戏剧性」,要怎么强调口气、要怎么样去描述这个句子,哪里是句点,句点在分镜上该怎么表现、逗点和顿点在分镜上又应该怎么表现?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。

一句话它应该要有逗号,停一下。准备要发生什么事之前,我可以先一阵的静默,这样大家或许会在意我下一句话讲什么。或着我讲着话,突然之间停下来,大家或许就会觉得现在是发生什么事情?这个东西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
分镜「画得好」与「设计得好」之间的差异

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分镜画的好不好,是指他的画功好不好、透视画得对不对。什么透视线、是不是上了什么颜色、是不是画很多的东西……等等,其实这些都不叫做分镜画的好。可能可以说这是分镜「画得好」,但这不叫做分镜「设计得好」,分镜的设计跟画得好不好是两件事情。应该怎么样去design分镜它在文句的编排,哪边应该让大家呼吸一下、停一下,什么地方要开始往下走,哪边是句点?句点之后会是有多长?这就是一个大家要建立的一个分镜的基础。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page上面,分镜的基础就是这么一回事──叙事

分镜里面我们知道,当摄影开始发明之后,它的口吻有强调这件事情,所以开始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景别。所以有全景、有中景、有腰上景,有双人景,有膝上景,有肩上景,有特写,其实从字面上大家可以知道,所以我们不需要像大学或是像一些教科书一样画给大家看,看字面上就知道什么意思,正拍、反跳、正面两面,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,没什么好说的。

全景,就是可以看到整个画面,整个画面很玄,什么叫做整个画面?自由女神的全景,跟一个人的全景她的尺寸一定不一样,他指的是相对于拍摄角色,自由女神的全景、101大楼的全景是怎么样的。那101的特写特写是怎么样的?101的特写跟人的特写一定不一样,是指相对的意思。

所以你全景要说什么?第一个是说我们先把故事讲出来,去安排他的文学性,跟他的节奏嘛,全景讲什么?我们为什么要观看全景?这是我们要思考的。我不会直接地告诉你,什么就是什么,但是在这里,我希望大家去思考,我们为什么要拍一个全景?我们要给观众看什么东西?第一颗镜头会是怎么样的画面,为什么?

为什么你的作品第一颗镜头要用全景,它可能是一个直觉,但是你一定知道为什么,可能很直觉的就画出来了,但是可能没有去想(也有可能有去想)为什么要给观众看全景?可能是想要让故事慢慢带进去,由外而内的,让观众建立一个现在在哪里的一个概念、一个全貌。这是一个大学的校园,一个全景,它已经交代了一些东西。所以这是告诉观众一些讯息。

为什么要给观众看特写、看中景?

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给观众看特写、看中景?它不是说这个镜头很长所以我很无聊,我就只好好吧切一下吧这样不会无聊。电视剧都是这样的,所以一句话一颗头、一句话一颗头,谁讲话就给你一个特写,让观众知道现在谁在讲话,是挺廉价的设计。特写、中景,它们彼此之间对于讲述这个故事之中,到底有什么连结,所以说古典好莱坞开始规范那一些东西。

可能全景跟大全景,讲的是人跟环境的关系,因为很大,很全,一个人跟火车站的关系,是一个人工环境,他现在在火车站里面,这是一个简单的说法。中景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,我跟○○○站一起,说不定我们要中景才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互动。

那如果我去抱住别人,会是个什么样的景?那可能特写,是人跟自己,我跟自己,我在想什么?我的反应是什么?我害怕、我愤怒、我思考、我恋爱了,所以谈的可能是人跟自己,所以有的时候这种东西是在阅读上面、造句上面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,但是当然完全是不一定的。

电影才一百多年,绝对是可以有很多新的东西,但是我们现在谈的东西是古典好莱坞,记得它不是唯一的规则,我们思考分镜要很开放,非常开放。




课程邱立伟导演:谈动画基础分镜 ()

景别是视觉的温习

摄影这个东西衍生出来大大小小不同的景别,仰角、俯角,它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,其实是说一个「视觉的温习」,也就是说观众曾经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过这个人。打个比方,我跟xxx很好,所以我跟他距离靠得很近,所以看的到他脸上的表情。生活中会有这种讲话的距离经验,他是一个经验的反覆。又例如说,你小时候看到大人、小狗、司令台上的教官、蚂蚁是什么角度,它有一点跟你过往的生活经验串在一起。

什么时候用手持镜头?手持镜头看起来就好像人在自己,第一人称的感觉,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视觉的反覆、复习、温习。

当你在设计镜头的时候,你要想要给观众什么样子的感觉?过去很廉价的公式,比如说俯角是一种威权,所以用俯角是一个给统治者的,所以那个人看起来会很卑微,跟我们看小狗一样,教科书上面都是这样讲的,这就是卑微,然后没了。但是它的逻辑其实是从「视觉的温习」这样来的。

 

镜别影响到的节奏感

没想到这种景别竟然具有了非常戏剧的节奏感,以前可能没有人发现,但活动影像就100多年,突然之间有人发现了:镜别影响到节奏感!举例来说,大全景没有办法很快,但特写可以很快,为什么?因为大全景观众还来不及看,想象一个很大的景,你用特写跟他用一样的时间,那可能大全景还没有人能够看到什么,还没来得及看到人物在哪里,因为他来不及看。你如果是一个特写,观众啪地一下,很快就能看到一个脸很清楚,所以景别竟然是有节奏感的。

我们来试想一个画面一场戏:

「两个人冲突,到最后的时候嘎然而止,其中有个人拍桌子、瞪他,或着是拍桌子后上前抓住对方的衣领」

这场戏到这边,特写跟全景的效果完全不同;你抓住他的衣领、特写会是什么?你如果到最后是拉一个非常大的全景,它的效果会是什么?大家可以想想看效果会是什么。当你是一个特写,非常紧绷的,往下,一个大啷景慢慢退出来,看到两个人在那边对制,它的效果变便完全不同,这种东西就是当景别不同产生的节奏感。

 

景别节奏感的学习方式

我以前在学习的时候,有老师告诉我两种学习方式,我觉得很有用,分享给大家:

第一种学习法,大家在看东西的时候,刚开始大家都是观众,看热闹,很容易故事就理解进去了。你会觉得好恐怖、好紧张、好感人….等等情绪,为什么?所谓的专业人士,这个时候就请你可以暂停,再到回去看,为什么?第一次当然不会能够理解,就请你跟着剧情下去,爱哭的人就哭吧,爱笑的就笑吧。但是你可以再回头看一下,刚刚那个环节是发生了什么事情?导致你有这样的情绪感受。

第二种学习法,是请你把影像的声音关掉,去观察它的节奏感,你要怎么念这个句子。收场跟开场是很重要的,特别是场场连结的时候,你的景别决定于你的节奏,会影响节奏。

 

分镜跟场面调度是密不可分的

其实我是要说这样子的东西,节奏完全是在角色身上,角色什么时候讲话、站起来,角色站起来的节奏掌握能力要非常好,他知道什么时候要站起来,这些就是硬底子的演员。而有些偶像演员没有办法抓节奏,就让剪接师剪,剪得很零散,让节奏由导演跟剪接师控制,就不是由演员来控制。

走位跟分镜是相互的,你怎么走位它自然而然就会换了镜位,这些镜位当然我们也可以用cut变成一个特写,cut在逻辑上是比较好的,当你一cut,从中景直跳到一个特写,讲白一点就是导演要你现在给我去看角色的表情,角色表情难过,他难过了。这种cut的做法比较具有主导性,整体意见比较多,剪接叙事上比较多。

一种方式是,他用走位来换镜位,让我们能够一直贴着角色,然后看到所有的镜头运动都是贴着角色,跟着角色的运动。

 

 

最后来让我们就整个分镜基础来做一个总结:

分镜是一种文学,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节奏感

分镜是一种文学,看你什么时候逗点、什么时候句点。不知道怎么去叙述它的时候,可以写下来,可以像写作文一样把故事给写下来,再来看看你会怎么分、会怎么样去描述这个故事,把它用面画分出来后再去考虑他的景别,因为景别的确是会产生节奏感,仰角俯角那当然很多时候是视觉经验的反覆,我们怎么样去看一个东西。

考虑场跟场之间的连结与其中的镜头

你要怎么连结这个场,你要从哪里开,你要从哪里收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每场戏里面建立镜头跟主镜头你要怎么什么时候安排进去?建立镜头谈叙事,事情,他在房间里面对着电视机,叫叙事,把这事情讲清楚。主镜头,叫叙情,戏剧性。一个是把事情讲清楚,一个是把事情让它有戏剧性,讲好。

每场戏应该理论上都应该要有这两颗镜头,因为主镜头就是戏剧,这场戏他做于故事的推动,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是主镜头决定的。建立镜头,我们怎么告诉观众现在他们在哪里,很清楚的看到一个全貌,观众就懂了,之后你可能之后可以跳啊跳啊跳啊,但观众都看得懂。

在设计分镜时一个一个依序考虑进来,之后才是再看什么有哪些镜头可以靠走位把它分掉的,当你先把它分完之后,再去考虑有哪些镜头可以靠走位把它分掉的,有的时候他会更有贴近的感觉。

推荐两个适合观摩分镜的导演

第一个是伍迪艾伦(Woody Allen),分镜和剧本都非常厉害,每场戏的镜头都很少,镜头一两颗就没了,但是你却都不会觉得无聊,觉得很有戏又有趣,但是台词很多。他的作品就跟他一样,是个喋喋不休的老人。

还有另一个是保罗·汤玛斯·安德森(Paul Thomas Anderson),他拍了《不羁夜》《心灵角落》…等等。

我们动画有更广阔的分镜方式,不靠透视,也更开阔。但分镜的道理是一样的,动画的分镜可能没有什么透视、越肩、立体感,它也可以是反透视的,但是逻辑是一样的,它拍的画面跟声轨、它的内容本身还是文学,你要知道怎么去讲述它,一个一个句子造句要怎么去讲。

 


评论
热度(6)

© 玄筝筝筝 | Powered by LOFTER